心酸100%

9点档在播着有关特殊教育和几个特别的孩子的剧集。

很高兴新加坡终于有比较写实的节目,

特别是最近,此类的节目是越来越多。

这绝对是件好事,

至少让公众对自闭症和其它先天性缺陷有一点点的概念。

给新传媒记上一功!



然而今天开会时,听到了令人心酸的事情。

由于近日来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的孩童与日俱增,

以致更多的EIPIC 中心应运而生。

(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fants & young Children)

那理所当然地,这些中心都归MCYS所管,

自然经费大部分也是MCYS提供。

必然,钱,不会白给你。

他们有几个条件,达到他们所列出的条件之后,才会有经费。

条件之一:每年的家长问卷调查满意度要在50%以上。

50%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见得。

我们中心每年都在90%以上。

这90%包括了家长父母对我们所提供的课程内容,

老师的专业态度等等的满意度的评价。

目前为止我们是一直维持着高水平的服务素质。

其它的中心大概都在60%到80%之间。

就有人说: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到这么辛苦?

反正50%就可以得到经费了。(?!?!)

我听了很想送那个人一大包的粗语。

经费,孩子,职业道德,专业素质。

我觉得自己应该知道哪一个是最重要的。

在有限的资源,有限的空间里,

要把所有都做到最好固然困难,

可是也不能本末倒置吧。


调查卷的结果很多时候直接反应了一间中心的服务素质。

虽然50%可以得到所需的资金,

但是如果因而降低了素质,受最大影响的是孩子不是吗?


有些中心为了满足另一个条件而招收了很多孩子,

导致老师对学生的比例形成1:4, 1:6或1:8的局面。

当然,这是得到经费的条件之一。

可是,试想想,一位老师对8……不,4 位像“欢欢”,

甚至比她还要严重的(在我们中心,这样的孩子不下与10个),

怎么教?

怎么教得好?

问题不是在孩子,也不是老师身上。

而是像他们这类的孩子,首先最需要的是1对1的教育,

当他们把基础打好之后,才能考虑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外人。


我想,做任何事都一样,要嘛就做足100%,不然就干脆别做。

当然我们需要面对现实,不是什么事都能尽如人意。

目标100%,最后的成绩不尽理想,那就算了。

至少,努力过。

但是一个特教中心,如果安于60%,

那真的会令人感到心酸。

没有评论: